在热门剧《边水往事》中,观众的关注点并不在主角沈星身上。随着剧情的推进,角色“边水男团”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粉丝。反观沈星,尽管性格单纯善良,却被部分观众批评为“蠢”和“多管闲事”。
这种对“蠢角色”的厌恶并非个例。观众不再将善良单纯视为角色魅力的保护色,尤其在悬疑剧中,“蠢角色”常因不成熟的行为而导致重大失误。《边水往事》的沈星便是如此:初到边水时自作主张借款,结果陷入困境,险些毁了工厂。
相比之下,观众对《孤舟》中的顾易中等角色的反应则是“怒其不争”。他们频繁陷入敌人圈套,缺乏应有的冷静和智慧。古装剧《云之羽》中的宫子羽也遭到类似质疑,因其在权谋斗争中显得过于天真。
这种角色设计削弱了观众的观看体验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金庸笔下的郭靖,他的“傻”是大智若愚,最终成为大侠。反观不讨喜的蠢角色,往往自诩小聪明,缺乏真正的智慧。
观众对“蠢角色”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审美观的转变。过去,国产剧中的“傻白甜”角色广受欢迎。但随着观众自主意识的增强,他们更青睐聪明、自强的角色。
角色若经常犯蠢会让观众失去代入感,甚至觉得被创作者低估智商。观众期待的是能即时满足情绪的角色,而不是慢慢成长的“养成系”。
从创作角度看,“蠢角色”有时是编剧推动剧情的工具,但若不精心设计,会牺牲角色逻辑。成功的剧作应通过细致刻画人物性格,用性格推动剧情发展。
《三大队》便因前期对角色性格的细致刻画,使后续剧情合理化。角色是否有魅力,取决于演员、编剧、导演的共同努力。观众已不愿再耐心等待角色成长,他们期待的是即刻的情感共鸣。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